中央气象台8月22日下午解除了连续发布多日的高温预警,预计未来三天,南方地区将陆续迎来降雨,结束持续半个月的高温少雨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8月8日至21日,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福建这南方9个省(区、市)的平均最高气温,达到1951年以来历史第3高值。其中,四川、云南、贵州16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最高纪录。
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
8日以来,西南地区东部、江汉、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大于35℃)。本次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北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高温日数普遍有4—8天,四川东部部分地区和重庆大部达8—12天。四川东南部和重庆西南部日最高气温≥40℃的高温日数达4—6天。
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8日至21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华南东部共有82个气象站出现极端高温(其出现概率小于5%),其中16站(四川11站、云南2站、贵州3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最高纪录,四川叙永达到43.5℃、古蔺达42.8℃,贵州赤水达43.2℃,云南盐津达42.8℃。
在这一时期,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福建这南方9个省(区、市)的平均最高气温为32.9℃,较常年同期偏高2.2℃,是1951年以来历史第3高值。其中,重庆平均最高气温达38.0℃,较常年同期偏高5.1℃,是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值。
实际上,除了南方地区,全国还有很多地方也“高烧”不退。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极端事件监测,6日至21日,除东北和内蒙古北部以外,我国其他地区气温普遍偏高,构成了“极端高温事件”,持续时间为16天,高温最大覆盖面积为631万平方公里。
“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水汽输送偏弱”是主因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高级工程师郭艳君表示,造成南方高温的主要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和北方冷空气影响偏北。从极地来的冷空气与南边来的暖湿气流交汇,才会产生降水,8月以来,我国北方大部为纬向(东西方向)气流控制,高纬极地的冷空气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很难到达南方大部地区。8月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加强西伸,控制了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造成这一地区多辐散下沉气流,多晴热天气,气温升高,晴空少云增加了地表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造成温度进一步升高。
气象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很长时间里的气候变化,和十几天的高温天气不是一个时空尺度的概念,因此很难说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最近南方高温天气的“罪魁祸首”。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确实出现了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频率增多、强度加大的趋势。
郭艳君还指出,7月下旬以来,我国内蒙古东部、东北、华北等地区受西西伯利亚低压下游分裂的低压槽(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简称为槽。在天气图上,低压槽一般从北向南伸展。在低压槽附近易产生气旋等天气系统,并常伴有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影响,引导高纬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阶段性东退北抬,暖湿气流输送偏北偏东,冷暖空气在东北、华北、江淮长江以北地区交汇,造成这些区域降水偏多。
此次高温趋势预测基本准确
郭艳君说,国家气候中心对前些天全国出现南北两个高温区的趋势预测基本准确。在7月底发布的预报结论是: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内蒙古中东部、江西中南部、湖南东南部、广东北部偏高1—2摄氏度。并特别指出:江南中东部地区气温偏高,高温天气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多,有关部门及公众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盛夏期间的供电供水调配工作和卫生应急工作,注意防暑降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七下八上(7月下旬到8月上旬左右)”时期,都会有高温天气。副热带高压是范围很大的大型天气系统,从天气形势上是比较容易判断的,因此,中央气象台对近期南方高温天气的预报比较好,从8月12日开始连续发布高温蓝色预警,后来升级为黄色预警和橙色预警。
“一旱一大片,一涝一条线。”孙军表示,和高温预报比起来,降水预报难度更大,其准确率比高温预报要低。目前,我国24小时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平均为20%左右,局地的对流性降水则更难预报。
(记者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