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土壤学教授谢德体认为,增加耕地总量现已困难,提高耕地质量则为当务之急
【财新网】(实习记者 卢璐 毛守信)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土壤质量亦日益恶化。西南大学曾对重庆地区土壤做过调查,发现重庆土壤酸化情况严重。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重庆市委副主委谢德体,亦是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土壤学二级教授。他告诉财新记者,重庆耕地PH值小于5.5的土壤已接近48%,比上世纪80年代提高了26%,而且南方地区都面临同样的情况。
谢德体说,南方地区土壤本来就呈酸性,再加上酸雨和不当施肥的影响,土壤酸化就更为严重。一些地方长期使用城市工业污水灌溉农田、长期大规模使用化肥,这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他向记者表示,农业部门往往强调化肥对土壤养分构成的调节,而忽视了其他问题。比如,磷肥强调了磷,但对肥料中的铅、砷、镉等重金属附带物的含量却没有做过多要求,长期施磷肥就会导致耕地重金属超标,影响粮食安全。
“目前我国每年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大概有12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2.4%,相当整个重庆所有的粮食产量。”他说,现在想要增加耕地总量越来越困难,提高耕地质量已成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当务之急。
尽管国土资源部早已出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规定建设单位占用多少耕地,就必须相应补充多少耕地,以尽量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但谢德体认为,耕地占补平衡通常是占优补劣,“往往补的是山区或偏僻地方的贫壤,而占用的都是非常好的地。”
就提高耕地质量,他认为首先需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中低产田占我国耕地总量的三分之二,改造中低产田需要提高土壤的有机质、灌溉条件等,需要治理耕地污染。
但他认为改良土壤存在困难,首先在于生产体制和生产形式很难监管。“国家虽有防范污染的一套法律法规,但真正实施起来很难,对经营分散的土地没法监管。”他建议,“要把经营面积弄大,使农场规模化,并且搞土地流转,这样大规模出产的农产品就可以通过农业部来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标识。”
此外,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他认为也比较难。例如,蜈蚣草可以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砷,通过蜈蚣草的吸附,三至五年内便可以清除污染。“但农民不愿意自己的地种草,除非给他补贴。因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哪些支出归政府补贴。如果政府有补贴,农民就可不种农作物,种些可以修复土壤的植物。”谢德体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