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物价过快上涨压力,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频祭出货币政策工具,多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在一系列措施作用下,当前流动性过剩迹象初步缓解。 央行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6.6%,前期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呈现出平稳回调的好迹象。 展望今后一段时期,如何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间的关系,将成为当前央行货币信贷调控的重要考验。 百日内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频频出手效果彰显
今年以来,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央行先后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不断开展以资金回笼为主要方向的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货币调控措施,通过控制货币供给等各项措施,来影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进而起到释放经济信号、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 去年年底我国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代持续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由此进入到一个相对频繁的时期。在去年四季度,央行进行了一次加息和三次准备金率上调操作。 不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节奏更为紧密,这一时期也成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次数最多的时期之一。经过一系列措施,当前我国大中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至20%的历史高位,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3.25%和6.31%的水平。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后,累计冻结银行体系资金超过万亿元。 在诸多货币工具作用下,我国银行贷款增长也一改在历年年初必然井喷的规律,增长规模在今年一季度有所收缩,广义货币同比涨幅从去年一度超过30%的水平,逐渐回落至目前的16.6%,进一步向增长目标靠拢,可以说,当前我国货币环境正逐渐向常态水平回归。 在经济趋冷阶段释放货币、动用扩张的经济政策;在经济趋热阶段动用收缩措施,让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这是我国央行一贯的调控思路,也是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控的主要特征。央行有关人士认为,较过去宽松的货币环境而言,当前稳健的货币环境对于稳定物价总水平、促进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年底我国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取代持续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由此进入到一个相对频繁的时期。在去年四季度,央行进行了一次加息和三次准备金率上调操作。 不过,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节奏更为紧密,这一时期也成为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次数最多的时期之一。经过一系列措施,当前我国大中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至20%的历史高位,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达到3.25%和6.31%的水平。三次上调准备金率后,累计冻结银行体系资金超过万亿元。 在诸多货币工具作用下,我国银行贷款增长也一改在历年年初必然井喷的规律,增长规模在今年一季度有所收缩,广义货币同比涨幅从去年一度超过30%的水平,逐渐回落至目前的16.6%,进一步向增长目标靠拢,可以说,当前我国货币环境正逐渐向常态水平回归。 在经济趋冷阶段释放货币、动用扩张的经济政策;在经济趋热阶段动用收缩措施,让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这是我国央行一贯的调控思路,也是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控的主要特征。央行有关人士认为,较过去宽松的货币环境而言,当前稳健的货币环境对于稳定物价总水平、促进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稳物价仍是当前货币政策首要任务 在相关部门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作用下,去年下半年以来形成的通胀压力已有所遏制,但种种迹象表明,至今物价上涨过快的压力并未明显缓解。无论是从流动性、海外商品价格走势还是从劳动力成本走势来看,物价过快上涨仍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目前来看,国内流动性远超过2007年至2008年,流动性充裕局面短期内不会明显改变;由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美元贬值和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国内输入性通胀压力正日益增加。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流动性总体宽松的货币推动以及人口拐点临近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今年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较大。 虽然3月份我国物价指数尚未公布,但市场普遍预计3月份物价涨幅仍将较高甚至会再度创出近年来的新高。稳定物价仍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