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购销格局逐渐走向平衡,后期调控政策也会择机入市,玉米价格失去了继续上行的动力。
自2011/2012年度玉米上市以来,“V”型反转已成为大连玉米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去年11月下旬至今,气势磅礴的凌厉拉涨行情得益于供需阶段性失衡和收购成本的抬升。伴随着国家政策入市预期的升温,在下游需求未见好转的形势下,玉米期价将上演最后的疯狂。
主产区售粮周期延长
受东北地区农户售粮周期延长的影响,玉米集中上市效应始终未现,供需失衡的风险日益增加。此前国内主流市场对价格前景担忧,下游采购非常谨慎,贸易商和用粮企业的玉米库存均偏低。伴随着补库需求的启动,玉米价格日益高涨,农户惜售心态有所膨胀,集中售粮现象明显减少,即使深加工企业提高收购价格,收购数量也未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中国玉米网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东北产区售粮进度整体偏慢,吉林省售粮进度甚至不足五成,部分地区农户手里余粮较去年同期多出两成左右。与去年情形不同,今年玉米主要集中在小贸易商和农户手中。贸易商囤粮待涨,对玉米价格走高起了推动作用。
东北地区的玉米通常较华北地区提前两个月上市。鉴于目前东北地区玉米市场的疯狂状态,华北地区玉米上市进程或将加快。预计未来两个月山东和黄淮用粮企业将会转战华北黄淮地区,从而引导购销格局走向相对平衡。
下游需求“暗潮涌动”
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猪肉、蛋禽价格的持续回落,饲养业的效益大幅下滑。其中,蛋鸡饲养全面亏损,肉鸡饲养保本微利,规模企业生猪饲养利润大幅缩水至50—200元/头。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疫情,饲养业已步入冰冻期。同时,由于饲料成本大幅提高,饲养户将会缩短饲养周期、提前出栏,从而导致下游饲养企业对玉米的需求缩减,无形增加了玉米市场的整体余粮,预计玉米价格上行趋势更倾向于“虎头蛇尾”。
深加工方面,酒精加工行业依然亏损较大,玉米淀粉行业表现不佳,企业采货需求下滑,产能利用率不足30%,加之产品库存积压现象较为普遍,对玉米价格支撑有限。
政策调控将重演
2011年上半年,由于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国家于4月下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调控,包括严格限定深加工玉米用量、责令手续不全的企业停建停产、暂停深加工企业收购玉米增值税抵扣政策以及收紧非储备企业玉米收购的信贷资金等。如果今年玉米价格继续飙涨,将难逃政策之手入市的命运,而这一次可能会同时遭遇大量廉价进口玉米的冲击。
实际上,年初国家出台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明确规定,中国将从严控制玉米非食用深加工的盲目发展。这样看来,解决高价玉米的突破口很有可能落在玉米进口上。市场普遍预计,2011/2012年度中国玉米进口料由之前的150万吨增至400万吨。两会期间,相关人士透露,我国已经与阿根廷签署了400万吨的玉米进口协议。同时,由于美国2012/2013年度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扩大并拖累CBOT玉米期价,中国对美国玉米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
因此,尽管短期内供需环境难以令玉米市场降温,但随着国内购销格局逐渐走向平衡,政策调控也会择机入市,玉米期价可能正在上演最后的疯狂,盲目追涨风险已明显加大。(期货日报)